当前位置:
汉中市茶叶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2019-12-18 09:28
来源:
打印

  近年来,我市茶叶产业按照“扩张规模、做精产品、打响品牌、拓展市场”的发展思路,在基地规模、加工水平、品牌建设、市场营销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已成为全市农业主导产业和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一、取得的成效

  (一)基地面积迅速扩张。截至2018年,全市茶园总面积达到122.6万亩,茶叶总产量5.65万吨,一产产值74.7亿元,综合产值超过300亿元。茶叶面积、产量、产值均居全省第一,列周边地市之先。

  (二)规模质量不断提升。全市现有茶叶产销企业1889个,其中茶叶加工企业819个,经营企业882个,茶叶专业合作社188个。通过SC认证企业111家,ISO国际质量体系认证30家,绿色认证18家,有机认证42家。

  (三)品牌整合初见成效。全市已整合形成“汉中仙毫”、“汉中红”、“汉中炒青”、“汉中毛尖”四大公用品牌,其中汉中仙毫和汉中红多次荣获国际和省级金奖。

  (四)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全市茶叶产业已形成以绿茶为主导,红茶、黑茶、白茶、抹茶、茶多酚等精深加工产品齐头并进的格局,产品正朝着优质、特色、多样方向发展。

  (五)销售渠道日趋多元。以云平台为特色的电子商务销售异军突起,已有71家茶叶企业建立了网上销售平台,68家符合资质的茶叶企业入驻京东云仓,面向全国拓展市场。

  (六)融合发展彰显魅力。茶叶与旅游、健康、文化产业紧密融合、协调发展,以茶园休闲观光、茶叶采制体验、茶园民宿、茶文化展示为代表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全市已建成西乡峡口茶叶特色小镇、镇巴观云山茶旅融合观光园、城固山花茶舍、宁强千山玉皇观等20多个茶旅体验示范点。

  (七)辐射带动能力增强。2018年,全市从事茶叶种植农户21.5万户71.6万人,累计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76万户、5.06万人,实现了“一片叶子成就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目标。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劳动力资源不足。茶区劳动力紧缺问题日益突显,直接导致茶叶鲜叶采摘成本加大,茶企生产成本增高。二是茶园基础设施薄弱。全市茶园大多分布在巴山北麓丘陵地带,干旱、冻害、塌方等灾害时有发生,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机械化生产程度低。三是品牌建设急需加强。重规模、轻品牌的问题突出,汉中仙毫、汉中红等区域公用品牌在国内市场占有率低,知名度和影响力不高。四是经营市场有待强化。全市茶叶企业整体上小、散、弱,缺乏大型行业领军企业,产业拉动和市场开拓乏力,与农户利益联结不够紧密。少量“三无”(无注册商标、无厂名厂址、无生产日期)产品充斥市场,一定程度影响了“汉中仙毫”等公用品牌的声誉,品牌品质面临管控风险。五是茶叶资源综合利用率低。全市茶叶生产仍以春茶为主,夏秋茶下树率不高、资源浪费严重。六是项目支持力度下降。近年来,由于各级茶叶产业发展基金被整合,对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品牌宣传等方面的扶持、投入锐减,导致茶叶产业发展后劲严重不足。七是营商环境有待优化。茶叶企业用地审批难度大,用电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贷款融资门槛高、渠道不畅。

  三、对策建议

  (一)稳定现有规模,提高基地建设质量。持续推进无性系良种茶园建设、低产茶园改造、丰产茶园培育工程,引导现有茶园向龙头企业、专业大户集中,推进基地建设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加强本地优良群体种选育,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力争在每个茶叶主产县建立2—3个200亩以上的良种茶苗繁育基地,为全市茶园建设提供种苗保障。

  (二)壮大市场主体,增强发展活力。扶持茶叶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茶叶协会、茶叶商会、茶叶经纪人队伍等市场主体建设,提高茶叶生产经营组织化、专业化、集约化水平。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跨区域整合资源,组建产销集团,形成资源集中、生产集群、营销集约的格局。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精心包装策划一批茶叶产业重点项目,引导社会工商资本进入茶叶产业。

  (三)坚持绿色发展,推行标准生产。落实绿色和质量兴农战略,注重茶园生态建设,推动茶叶产业转型升级。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加大茶园投入品管控,少用或不用化学农药,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立茶叶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健全质量追溯制度,实现从茶园到茶杯全过程监管。示范推广茶园全程机械化管理技术,促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不断降低生产成本。建立完善汉中茶叶产品和生产技术标准体系框架,鼓励企业制定高于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企业标准,申报绿色、有机、ISO质量管理体系、HACCP体系等认证。支持企业加快技术设备更新换代,实现标准化、清洁化、自动化、连续化加工。

  (四)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三产融合。支持茶叶企业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构建绿茶、红茶、白茶、超微茶粉、茶保健品、茶日用品等协调发展的产品格局。结合实施“互联网+”战略,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茶叶电子商务发展。引导茶叶产业与休闲、旅游、文化、科普教育、养生养老深度融合,积极发展直供直销、个性定制、加工体验等新业态和新模式,不断延伸茶叶产业链条。

  (五)强化营销推介,打造强势品牌。一是市县层面应充分利用电视、报刊和新型媒体平台,持续加大“汉中仙毫”、“汉中红”等区域公用品牌营销推介力度,在机场、高铁、高速公路、城市商业区、重点景区等重要窗口设立平面广告,在中省等主流媒体投放专题商业广告,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宣传推介,提高公用品牌的曝光率和公众知晓率。二是鼓励有关县区和企业打造公用品牌下的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在县区举办的各类大型活动中,全面植入茶叶品牌。鼓励龙头企业健全销售网络,开设茶叶旗舰店、专卖店、形象店专柜,推动汉中茶叶进超市、进酒店、进茶楼,提高市场占有率。三要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介,及时宣传展示汉中茶叶产业发展新成就、新业态,有计划组织茶叶企业赴京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举办专场展销会、推介会。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举办茶文化旅游节、赛茶大会、茶叶开采节等茶叶节会,通过不懈的营销宣传,让汉中茶叶品牌深入人心,力争将其打造成国内驰名品牌。

  (六)实施创新驱动,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与中省等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协作联系,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力争在茶园机械化管理、标准化加工、夏秋茶资源综合利用、茶叶精深加工与产品开发、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关键共性技术方面有所突破。加大茶叶种植、加工、质量审评、市场营销、茶艺表演、茶文化推广等专业人才培养力度,鼓励校企、校地合作办学,支持陕西理工大学、汉中职业技术学院等大中专院校开设茶叶专业,优化学科设置,扩大招生规模。加强技术推广人员、企业管理人员、茶叶种植大户能力提升,大力开展全产业链生产实用技术培训,提升广大茶农技能水平。

  (七)加强政策扶持,完善投入机制。恢复市县区两级茶叶发展基金,积极争取中省项目支持,广辟资金渠道,加大财政投入,确保茶叶产业扶持资金不被挤占、挪用、整合,重点用于支持良种繁育、标准化基地、加工改造升级、品牌营销推介、技术服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环节项目建设。支持企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等经营主体集中连片流转土地发展茶园,规范茶园产权登记备案。鼓励企业利用农村空闲国有、集体资产新建茶叶加工厂和休闲观光设施,适当放宽茶叶企业用地审批条件。优先保障茶叶加工企业用电需求,落实农产品加工及贮藏电价优惠。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破解经营主体融资难问题,为茶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市人大农工委)

 

主办:汉中市人大常委会    站点地图

地址:汉中市民主街

邮编:723000

汉中人大网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
“汉中人大网”网站

是否继续?

继续访问 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