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措并举四维度发力
推动街道人大工作提质增效
——洋县人大深入贯彻执行《陕西省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街道工作委员会工作条例》
洋县人大常委会以深入贯彻执行《陕西省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街道工作委员会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为契机,紧密结合县域实际,以制度创新和效能提升为抓手,从指导、机制、平台、履职四维度发力,有力推动街道人大工作提质增效,为基层治理注入人大动能。
“包抓+赋能”双向发力,让《条例》落地有准度。洋县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条例》的贯彻落实,将《条例》贯彻纳入年度工作清单,以“精准化赋能”破解基层落实难题。印发《关于规范人大街道工委名称的通知》,及时完成名称规范和印章更换工作。进一步明确和强化人大街道工委职责,配齐配强工作力量,3个人大街道工委共配备工委主任3名,工委委员12名,专(兼)职工作人员7名,实现有人干事,有章理事。同时,建立常委会领导分工联系人大街道工委制度,确定3名常委会副主任分别联系3个街道工委,定期深入调研指导,建立问题台账,针对街道反映的议事流程不清晰、代表履职无方向等问题,现场会商解决方案,累计解决实际困难12项,推动《条例》从纸上要求变为实践成效。
“议事+票选”机制革新,让民生实事有温度。在全县街道全面推行街道居民议事代表会议制度,严格按程序民主推荐产生179名“能说话、敢发声、懂民情”居民议事代表,并指导3个街道顺利召开首届居民议事代表大会。积极推行街道民生实事项目“票选制”,各人大街道工委按照“征集与初定、审议与票选、实施与监督”三个阶段、六个环节的规定流程,由居民议事代表投票选定2025年度街道级民生实事项目20件,总投资2839万元。截至目前,20个街道民生实事项目已完成投用17个,其余3个预计11月底全面收官,实际完成投资2354万元,投资完成率超82%,真正实现民生实事由民定、由民评,让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看得见、摸得着。
“站室+特色”平台升级,让民意沟通有广度。以《条例》中“健全代表联系群众平台”的要求为指引,打造“联络站+联络室”立体网络,3个街道共建成15个代表联络站、6个代表联络室。全面施行代表接待日“七步工作法”,结合“两告知、两簿、两单、一回复、一台账”标准,形成了高效闭环的群众意见处理机制,今年以来各街道联络站(室)共收集意见建议69条,并推动解决民生关切问题46条,畅通民意“最后一公里”。洋州街道将居民议事代表纳入联络站活动计划,同人大代表共同开展活动,深入了解群众期盼意愿,收集群众意见建议。戚氏街道创新开办“代表讲堂”,以开展一次集体学习、分享一个代表故事、畅谈一轮心得体会的“三个一”为主要内容,组织代表立足本职工作讲、结合自身经历讲、围绕履职故事讲,引导代表见贤思齐,更好履行代表职责。纸坊街道开展“四个一”活动,即代表每月进站接待一次选民、每季召开一次选民代表座谈会、每半年代表提出一个意见建议、每年走访一次选区选民,成为倾听民声、反映民意的有效抓手。各街道结合实际创新,让联络平台成为“听民声、解民忧”的前沿阵地。
“培训+监督”双管齐下,让履职效能有力度。以效能导向为核心,不断激活街道人大工作活力。强化培训促提升,针对代表和居民议事代表的不同需求,开展8次精准化培训,内容涵盖《条例》解读、议事规则、代表建议撰写、监督方法等,累计培训338人次,代表履职水平不断提升。强化监督促发展,指导各街道工委聚焦县域中心工作与民生热点,创新监督方式精准发力,围绕民生实事,组织代表开展“项目落地跟踪视察”;针对人居环境整治,开展“回头看”执法检查;聚焦群众关切的物业管理、养老等问题,组织专题调研。今年以来,各街道工委累计开展视察、调研、执法检查等活动16次,参与代表229人次,真正以人大监督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让《条例》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的实践效能。
(洋县人大 薛莉梅)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
“汉中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