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事业建设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健康,是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2024年以来,市人大常委会决定把推动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建设作为重点监督议题,相继开展调查研究、工作视察、专题询问、听取和审议工作报告,旨在以人大监督推动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满足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在该项监督工作推进过程中,创新实施“三个三”监督机制,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三步联动监督凝聚同题共答合力。市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监督职能,打好“全链条”监督“组合拳”,力求出实招、动真格、见实效,做到面对面监督、全过程监督,实现监督各环节相贯通、全流程成闭环。过去一年来,结合年度监督工作推进落实,采取层层递进式探索,在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建设专项监督实践中建立健全了“市县联动调研、市县联动交办、市县联动督办”三步联动闭环监督新机制,以扎实有效举措实现人大监督扩面提质,以监督闭环促工作落实落地,推动政府及相关部门在补齐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建设短板弱项上不遗余力的下足功夫。
三个类别处理确保问题精准分流。市人大常委会推动联动监督走深走实,不断夯实人大监督基础。在调研过程中,通过座谈了解、调查问卷、小分队调研,将穿透式系统调研贯穿于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建设专项监督的各个环节,“望闻问切”对制约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的问题精准“把脉”,收集各级各方面意见建议50余条。面对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难题,将其中10个代表性问题纳入专题询问,由市政府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现场应询并作出承诺;同时汇总视察调研、会议审议、专题询问期间反映的问题建议,首次探索性的将其分为省、市、县3个层面进行处理和交办。
三项措施并用推动整改落地见效。市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以“真监督”促进问题“真解决”。针对细分的三个层面问题建议,探索推行“审议意见+反馈意见+代表建议”模式,进一步凝聚监督合力,确保人大监督“后半篇文章”做实做好。一是将属于市级层面能够限期解决的11项问题建议列入审议意见,由市政府有关部门在规定时限落实完成,市人大常委会社教工委跟踪监督推进情况;二是将市县(区)层面重点关注并持续用力解决的10项问题建议列入反馈意见,由市级有关部门和相关县(区)人大、政府积极抓好推动落实工作;三是将提请省级层面统筹解决的4个问题纳入省人大代表建议,提请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交相关部门办理。
在2月份召开的市人大常委会会议上,听取审议了市政府关于落实《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全市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工作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情况的报告,测评结果为“满意”。在市县人大联动监督机制的有力推动下,全市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一是基层医疗设施建设取得新成效。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基层医疗机构能力提升建设项目资金1970.42万元,统筹用于基层医疗机构机构房屋改造及诊疗设备更新换代,全市193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远程会诊和远程心电系统全部建成投用。二是基层医疗队伍培育取得新进展。去年以来,全市累计招聘基层医疗卫生人才97名,其中采取“镇聘村用”方式招聘村医37名,遴选338名镇村卫生人员在市级、县级医院脱产培训,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短缺局面得到有效缓解。三是基层卫生人才收入实现新增长。全面落实财政补助、职称评定、薪酬待遇向基层倾斜政策,村医养老保险财政补助全覆盖,基层卫生人员薪酬较上年提高0.62万元。四是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实现新提升。2024年下半年,新增15个乡镇中心卫生院在“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中达到国家推荐标准,服务能力达到二级医院水平,让更多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努力让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更有“医靠”。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盼、我有所为。市人大常委会将继续围绕人民群众所需所愿的民生关切,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推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市人大韩莉高能松张鹏)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
“汉中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网站
是否继续?